根據《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為統一和規範國家公路路線命名和編号,服務社會公衆便捷出行,交通運輸部在2018年3月下發了《關于開展國家公路網命名編号調整工作的通知》(交公路發〔2018〕27号),部署國家公路網相關交通标志調整、裡程樁号傳遞、路網數據更新等工作。并要求通過本次調整工作,達到“四個一”的目标,即構建一個統一規範、清晰完善的公路網标識體系;形成一套技術先進、科學智能的數字化路網管理系統;建成一張滿足社會公衆出行新需求的公路信息服務立體網絡;營造一個安全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出行環境。
為保障此次調整工作的準确性,滿足人民群衆的出行需求,近日部辦公廳還下發《關于做好國家公路網命名編号調整評估工作的通知》(交辦公路函〔2019〕807号),組織各省級交通主管部門做好評估工作。并首次通過社會調查方式,積極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對國家公路網命名編号調整工作開展社會評估,全面了解社會反響,從道路使用者的角度客觀評估标志調整工程實施效果。
先來get一下
我國公路按技術等級分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和四級公路等五個等級。其中,高速公路以外的其他公路稱為普通公路。
而公路按行政等級分為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和專用公路等六個等級。其中,國道包括國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國道,省道包括省級高速公路和普通省道。
了解了這些基礎知識點後,一起來看看普通公路中普通國道的命名和編号規則吧↓↓↓
1981年,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和交通部印發的《國家幹線公路網(試行方案)》明确,國道由“12射、28縱、30橫”共70條線路組成,總規模約11萬公裡。随着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該規劃的普通國道基本建成(截至2011年底,普通國道通車10.6萬公裡,基本達到規劃規模),有效緩解了我國交通運輸緊張狀況,顯著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争力。但随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有的國家公路網規劃和建設仍面臨一些問題,如全國仍有900多個縣沒有國道連接,覆蓋不全面;部分路段運輸能力不足;網絡線效率不高等。因此在201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對普通國道進行了重新規劃,實現了普通國道全面連接縣級及以上行政區、交通樞紐、邊境口岸和國防設施。
新規劃後的普通國道網由原有的“12射、28縱、30橫”提升至“12射、47縱、60橫及81聯絡線”,總規模約26.5萬公裡,較1981年的規劃增加了15.5萬公裡,其中原通車國道中的10.4萬公裡繼續利用,将原有的12.4萬公裡省道和2.9萬公裡的縣鄉道提升為國道,并新建約0.8萬公裡。規劃預計在2030年前全面建成,屆時所有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将通普通國道。
一般情況下普通國道路線的命名,應按照首都放射線(以首都為起點,放射線止點為終點)、北南縱線(以路線北端為起點,南端為終點)和東西橫線(以路線東端為起點,西端為終點)的起訖點方向順序排名,采用起訖點所在地的主要行政區劃名稱。在路線起訖點的地名中間加連接符“—”組成,稱為“××—××公路”。簡稱則用起訖點地名的首位漢字組合表示,或采用起訖點城市或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法定地名簡稱表示。
例如:首都放射線北京到香港的普通國道,名稱為“北京—香港公路”,簡稱“京港線”。
普通公路為城市繞城環線或地區環線時,全稱為“××市(地區)環線公路”,簡稱為“××環線”。
北南縱線“鶴崗—大連公路”,即“鶴大線”,編号“G201”
東西橫線“青島—蘭州公路”,即“青蘭線”,編号“G309”
聯絡線“京唐港—通州公路”,即“唐通線”,編号“G509”
但本次規劃從“12射、28縱、30橫”提升至“12射、47縱、60橫及81聯絡線”,增加了130條路線,除新增的“G5XX”聯絡線序列在全國範圍内總體上按照路線起點位置由北向南的順序編号,起點位于同一緯度附近的路線按照由東向西的順序編号外,原有的北南縱線和東西橫線的既有國道編号不變。
因此新增的普通國道則在相應編号區間内有空号的則使用該空号;利用原有路線延伸起點或終點的普通國道,按原有路線進行編号;其餘新增普通國道在原編号序列之後進行編号。這也就是為什麼“G228丹東—東興公路”在“G227張掖—孟連”東側的原因。